【48812】元祐年间苏轼在杭州的那段韶光

发布时间: 2024-07-03 |   作者: 华体育app官方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在人们的知道中,杭州万古流芳江南的代表,那里有着三秋桂子,十里荷香,吴侬软语,才子佳人。苏轼,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学才调让人惊叹、政治抱负让人敬仰、而宦途崎岖让人哀叹。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到六年(1091)年,当苏轼带着他的政治抱负和文学才调来到杭州,这个江南富贵之地,会给旷达爽快的苏轼留下什么样的形象呢?

  元祐四年三月,52岁的苏轼,在朝廷中政治纷争中骑虎难下,遂恳求宣仁太后差遣到杭州任职。这也是他的第2次杭州之行。七月,苏轼来到杭州就任,就遇到大旱,随后又呈现饥饿和瘟疫。他当即上报朝廷,恳求朝廷免除杭州三分之一的供米。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平库房的大米,做了许多粥和药剂救民,组织医师为民看病,让杭州许多老大众都在这场天灾中活下来。他说:杭州是水陆交通要道,死于疫病的人比别处多些。所以征集钱二千缗,拿出自己的五十两黄金,制作看病场所,随后积贮赋税来防范瘟疫。

  杭州这一个区域靠海,地下水苦涩难饮,在唐朝的时分,刺史李泌引来西湖水打造六口井,满意了老大众用水需求。后来白居易又把西湖水引进漕河(大运河),用河水灌溉了上千亩良田,老大众从此殷实了起来。后来,简直每年都要疏通办理河道才干灌溉。到了宋朝初年,引证江浙潮(钱塘江)水灌溉,潮水淤积严峻,常常产生水患,大众苦不堪言,六口井也差不多抛弃了。看到这样的一种状况,苏轼在杭州调查了一番,把茅山、盐桥两条河水疏通,一起汇入漕河(大运河),从头修葺了六口井。清除了西湖中的淤泥,制作了贯穿南北三十里长堤,供行人运用。招募老大众在西湖种菱角,还处理了湖面张狂成长葑草。每年菱角的税赋,既能做补葺办理西湖的费用,还能赈灾。一起,在长堤两边和西湖中,栽种杨树、杨柳和荷花,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幅画,杭州老大众成为“苏公堤”。苏轼有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亦是最好的描写。

  江浙潮(现在的钱塘江)水从海门东流入,水势波澜壮阔,而浮山耸峙于江水中,和渔浦等山纵横交错,导致每年损坏的船舶不可胜数。苏轼让人从浙江上游石门之东开凿漕河(大运河),把浙江潮(钱塘江)水周围的溪流河水一起引进。又在龙山大慈浦北边的小岭,开凿小岭六十五丈疏通岭东古河,让古河与龙山漕河(大运河)顺畅交汇,这样避开了浮山的阴险道路,即方便了民间行船,也确保了朝廷运送顺畅通行。

  苏轼在杭州的积德行善成绩,给老大众带来极大的利益。为了留念他,老大众家家户户挂着他的画像,又建立生祠,酬谢他的大恩大德。时至今日,杭州的老大众仍然可以获益,现在,咱们还可以正常的看到苏东坡留念馆,这大约咱们所说的功在今世,利在千秋吧。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