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科技与智慧的结晶,文化魅力就是多地域文化的交融,聊城段闸河的特点留下了较多的运河文化揉进了这片土地。
“品读聊城.行走两河”采风团到黄河、运河流经的乡镇、村落进行走访,沿运河聊城段深入田野调查,感受运河文化的丰富,家乡文化的厚重,也深刻认识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发展,一定要把运河文化和本土文化展现在运河文化保护单位上,因地制宜的丰富展示内容,增强传播力。
调研中提出“打造文化传承现场”的方案,建议在世界文化遗产荆门下闸、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家店船闸、在临清中洲运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打造有传播力的地标来展示运河文化的魅力、与地域文化的交融、以及中华精神的传承。并且建立一个品读聊城的宣讲队伍在传承地标口述历史。
一、继承和发展运河文化,以打造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现场为方向建设运河文化带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顶级规模、长度最长的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由扬州牵头的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中国大运河进入永续的保护序列。
2020年11月,习在视察江苏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希望我们大家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
中国运河文化南北地域跨度大、时间积累长、内容丰富多彩,在历史发展中和多地域文化交融。当年粮船、商船、客船走过一个个的码头、一个个的城池,架起了链接中国南北的文化长廊,带动了运河两岸进入了空前兴盛的阶段,留下丰富多彩的历史痕迹。
运河文化不仅是丰厚的文化遗产,更是“由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创造的可以传之于子孙后代的宝贵文化财富”。(1)这笔文化财富可以二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也可以三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运河文化的价值首先体现在不同时代的水利设施上,它代表一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展现的是历史发展的进程,以及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智慧。我们目前看到的文化遗产都是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与科技的叠加,让后人可以窥见工业革命之前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人类和大自然的文明互动。
运河文化遗产不仅包括古运河道上的水利设施,还包括漕运管理、闸道管理等制度文化,也包括融合南北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民风民俗,还有因此带来的一系列历史、人文的改变。这笔财富不继承就会淡出历史的舞台。
文化传承需要言传身教,需要传播现场,需要以鲜活的载体赋予新的生命,留下文化地标,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为人类营造福祉的精神传承到永远。
大运河的流经改变了鲁西一带的交通闭塞落后的状况,极大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政治版图因此而改变。从博州管辖的东昌路到设立东昌府辖临清州、高唐州、濮州3州15县;从堂邑飞地会通镇到临清县迁到这里,再到临清州,到脱离东昌府建临清直隶州,是运河段的重要性和地方所承担的职能影响了政治区域的版图调整。
前人开凿的大运河,传承至今得以惠泽沿岸。聊城深厚的文化层与运河文化、中华精神,都等待我们这一代挖掘、发现和呈现,打造聊城段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播的传承现场,留下文化地标,记录时代发展,讲述中国的文化自信。
(三)运河文化现场和地标的打造符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符合文旅融合的未来发展
习提出“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挖掘的成果需要呈现,在哪里作为平台来传承发展运河文化呢?
中办国办印发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了“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主要内容。
2020年09月27日人民网信息:国家发改委指导大运河沿线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市编制的8个地方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等四个专项规划,作为各地推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具体实施依据。
大运河文化带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以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导向,对河道水系进行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最终形成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聊城两河之约XIN体验旅游创新线路产品“十佳线路”出台后,和运河专家马鲁奎先生聊起这个事情,马馆长说:是否可加一个“世遗运河水工科技”研学旅游线路,或者“舟楫寻梦闸河智慧”水上体味游。我们研究打造运河文化保护的传承现场,就是为运河城市在大运河文化带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中找到符合时代节奏、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二、世界文化遗产运河聊城段有丰富的运河文化和厚重的家乡文化可以融入到每一个文化保护单位的展示里
在山东省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姜传岗等专家的运河通航的规划里,古运河聊城段属于负责展现“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的地段。(2)
《元史》:“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南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达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以逾于御河。”会通河的特点是闸多:自安民山至临清,寿张闸、荆门上下闸、阿城上下闸、七级上下闸、周家店闸、李海务闸,会通镇头闸、中闸、隘船闸,都在我们聊城的境内。明朝时重新加以疏浚,增设了沙湾闸坝、龙湾减水闸、滚水坝、通济闸、辛闸、梁乡闸、土桥闸、魏湾减水闸、临清板闸和砖闸等,聊城境内的水利设施成为会通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山东段有8段河道、15个遗产点入选大运河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聊城占了四分之一多。大运河聊城段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有2段河道,一段在阳谷,从张秋到阿城北17.5公里;另一段在临清,8公里河道包括2个时代:6.8公里明运河和1.2公里元运河。6处遗产点分别是临清的运河钞关、鳌头矶2个和阳谷的张秋荆门上闸、下闸,阿城上闸、下闸4个遗产点。
从2019年开始在张秋、阿城、七级“运河三古镇”走访大运河。元代的会通河开通之后的张秋古镇一直到抗日战争前,是由寿张、东阿、阳谷三县分辖。运河穿城而过,河东隶属东阿,在永盛街附近有东阿衙门。运河西则以西关至鼓楼东西大街为界,南属寿张县,北属阳谷县。“三界首”之地张秋合一州三邑,既不是郡也不是邑,却充满了故事,留下了季子庙挂剑台的传说和“五体十三碑”。龙山文化景阳冈在这里,治黄通运的碑刻、铁牛在这里,在一次采风中还发现了于慎行的书丹碑,众多的诗文作品都留下了张秋“河济一都会”的余韵。
“千里帆樯新禹贡,百年耕凿旧尧封。”阳谷梯级船闸核心展示园已确定进入建设规划中,阿城不仅有两个载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元代古闸,还有海慧寺、盐运司,更有千年东阿古城遗址,和不知何年的古阿井。从阿城到七级,来到周店村。周家店船闸是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它的规制是会通河所有闸中最特别的一个,是民国二十五年重修过的格局,2021年进行了整修,如今有了运河文化小公园的感觉。李海务也有很重要的闸口,村民说船闸还埋在东岸;运河过铁塔蜿蜒驶出古城,流经墩台王村,这个古村落已经改造成运河城小区。但是从墩台挖出的砖竟然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里有“古运河岸边更远古的风”等候我们考证;过了十里铺,在嘉和附近,运河和周公河、山东南水北调东昌府区渠道交汇。虽然这里的运河水已逐渐枯竭,但这里是三河交界的地方,也是一个很好展现水系现状和历史变迁的传承现场地;驱车到辛闸,闸和村庄相连,这里是村民聚集的地方;到西梭堤村的减水闸,运河就断流了;再到梁水镇就看到新整修的梁乡闸、土桥闸,两个国家级水闸,还有可讲述的故事。
临清是中国大运河绕不过去的重要节点,6.8公里明运河和1.2公里元运河和卫河环绕的中间地带就是临清中洲运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至今仍保存着原有街巷格局,留存众多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运河聊城段从始至终保持着历史的原真性,但是未通航的河道,沉寂的闸口,需要一些展示手段来丰富运河文化保护单位的实体展示。
(三)聊城市委市政府“文旅兴市”,重视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为研究方向提供了实施、应用的可能性
聊城是运河沿岸少有的运河与黄河交汇的城市,这座“江北水城”、“运河古都”是熠熠生辉的“两河明珠”。作为运河城市的聊城,这几年在宣扬、挖掘、传承大运河文化的道路上加速发展。
“2022大运河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启动仪式在聊城举办,以“‘畅游千年运河?乐享非遗之美’‘相约江北水城?品味运河聊城’”为主题,市委书记李长萍亲自作聊城文化旅游推介。2023年的春天,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山东广播电视台主办的“我家门前有条河”文旅系列活动成果发布暨2023“两河之约”(聊城)文旅推广季启动仪式上,李长萍书记再次向世界发出了“两河之约”。
聊城市相关职能部门和协会组织也行动起来。2022年5月开启了由聊城市市委宣传部、聊城市文化和旅游局、聊城市广播电视台主办的“品读聊城?行走两河”有奖征稿系列活动,用图文记录两河交汇的城市-聊城的厚重文化和乡土深情;2021年12月古韵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22年9月29日,聊城市精品旅游促进会和山东省精品旅游促进会大运河文化旅游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2023年又整合建立了聊城市汇通黄河运河经济文化研究中心。
打造有传播力的传承现场,为“两河之约”筹备有特色的,直达河道、水闸的运河文化精品线路,让应邀来到聊城的人们不虚此行。
三、打造运河文化的传承现场,以宣传促保护,以传播带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文化
“宣传就是生产力,正能量要有大流量”。(3)新媒体时代需要提供详实信息,容纳丰富内容的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播的现场。
我们的田野调查侧重探寻运河古道、水闸堤坝、漕运故事、会馆寺庙、古镇古村、老街老巷、碑刻石像、贡砖古窑、非遗展示等。一边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进行记录;一边翻阅史志资料,写下行走大运河的纪实分享;一边思考新时代中国大运河的传播路径。
我们几次来到临清魏家湾采风。这里有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砖烧制技艺的传承基地,不仅有古窑展示,而且正常生产,有做坯子、装窑、出窑、故宫砍砖人现场砍砖等现场。做坯子、装窑的工人,既要有技术,还要有体力,应该称他们是技师。当时我们用图片、文字、短视频记录了他们的工作场景。制作的多篇抖音《品读大运聊城-非遗·临清贡砖-16做坯子》 浏览量226.2万,1.3万点赞,1790条留言;《非遗·临清贡砖-19 68岁的手艺人》也有505.6万的浏览量,5512个点赞。有了传播力,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
(二)“歌诗纪事,载在邑乘”,所有的文化保护和传承现场都需要完善相应的古碑、古诗等史料丰富展示
运河闸、段的原貌只是展示的一个方面,要将文化融入其中,沧浪亭、醉翁亭是因为文化的融入才能清史留名,文化含量让传承现场更添魅力。
在元运河的会通头闸,马鲁奎老馆长提到了沈粲咏《过临清闸》七言律诗:“闸水建瓴悬瀑布,浪花溅沫散飞绵。壮游过此多佳兴,月下高歌扣短舷。”这是明代著名书家沈粲在宣德元年(1426)沿运河归家省亲,往返途中所吟咏行旅的八首诗词之一。沈粲的诗词手卷原为清宫旧藏,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藏宝印”“乾隆鉴赏”等鉴藏钤印,后流失海外,此诗卷现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八大山人之一的石涛还画有一幅《舟过临清闸图》,具有艺术性更有历史价值。将这些诗篇、画作做成文化墙、做运河文化长廊,既能同运河景观融合在一起,还能带我们不难发现运河的历史场景,将文化赋予这些景观,会更好的提升运河聊城段的文化含量。
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主播,人人都是记者,把运河文化的宣传核心和官方资料,准确有力地传递给人民大众,就需要打造一个有表现力、方便传播的现场。今年三月初三,我们来到四河头水利遗址公园,发现桥东的南岸新添了运河古闸的模型。这个古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功用?现场没有文字和图片可以阅读。于是翻阅史志史料,查询读书笔记,请教专家教授。费时两周,才写成分享文章《三访四河头--龙湾减水闸在四河头》,考证了明朝徐有贞治水建设的龙湾减水闸、滚水坝就在四河头这片区域。四河头水利遗址公园在传达文化信息方面还需加强。
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资源还需挖掘;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需要普及大众。当下运河文化保护的宣传,还不能匹配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程度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内涵。
参加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成立十周年暨“过去、现在与未来:大运河文化研讨会”,汶上县干部政德教育中心的陈洪亮副主任交流的是以大运河南旺枢纽为例,谈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其中分享了济宁汶上把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公园作为政德教育的培训教育基地,吸引来全国各地的人们来到南旺枢纽遗址考古公园和运河岸边,讲述运河文化,了解济宁的这座南旺小镇。他们的经验也契合了我们对传承现场的解读,并提供了运河文化地标的应用效果。
2022年4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运河之歌》摄制组来到聊城,在临清市和张秋古镇进行专题拍摄。我们带着研究课题来到张秋镇跟随摄制组观摩学习,在拍摄的空隙聆听央视纪录频道李少文编导讲述沿着运河拍摄的轨迹和感受:运河沿岸的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宣传侧重点。
运河流经的地方都是华章,京杭大运河聊城段穿过阳谷县、东昌府区、到达临清市境内,全长138公里,不仅把运河文化保护单位打造成为有详实历史资料、有文化表现力、可以生动传播的现场,还要树立文化地标。
运河从张秋古镇穿城而过,西北而行,就来到世界文化遗产、元代水利设施荆门上闸、下闸。这里原来是个古镇,是负有盛名的驿站。清代刘尚正的诗《荆门晩渡》,记录了此处繁华:古柳长堤日影斜,暮烟蔼蔼笼人家。渔舟欸乃归来晚,孤鹜惊飞映落霞。
这首诗前有题跋:荆门闸在邑之东北,地傍运河,岸多古柳。当夕照时登高眺望,渡船渔舟,掩映如画,最足娱目。
一幅历史的画卷缓缓展开在眼前,给予我们历史想象的灵感。“地傍运河,岸多古柳。”现在荆门下闸的东岸,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棵大柳树,枝繁叶茂,冠如伞盖。柳树下就是世界文化遗产荆门船闸和后置的木桥。一条河,一座闸,东岸和西岸的下闸和宋庄两个村庄连接一起。
荆门驿水夫二百九十二名,内吹手二十五名,桥夫十三名,门子三名,写字二名,支应报事跟官看房拔夫共十七名,俱占役水夫。其随船皂隶即系水夫通融派拔,每水夫一名工食银十两,阳谷县额编二百五十二名,直隶凤阳府协济四十名。原额应付贡鲜等船折干夫银二百八十两,按季赴阳谷县支领,不足告赴兖州府库支领。。。。
这样规模的荆门驿站如果历史重现,该是多么繁华的景象,那些运河美食展现在这里,民间曲艺莲花落表演在这里,以运河沿岸的故事来排演情景剧,也可以举办大运河助农直播。一座驿站繁华起来,东岸和西岸的下闸村和宋庄村也能接收到运河经济的红利,带动张秋镇、阿城镇、七级镇的连锁经济效应。
(二)在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家店船闸,打造一个元、明、清、民国到当代的渡口
周家店船闸的规制是会通河所有闸中最特别的一个,双闸门,有门轴弧形的两侧推开的大门,还有元明清时上提的大门石槽,是民国二十五年重修过的格局。我曾经三访这座保存完好的水闸,认为这是一个解读运河古闸运行、月河功能、以及讲述元、明、清、民国、当代行船历史的传承现场。但是2021年整修后的这个闸传递的运河文化信息还比较模糊,比如运河水从哪里来,到那里去,月河如何的与运河主干道分支交汇。这里有很大的营建空间,比如,可以丰富运河水利工程设施和历代科学技术水平的文明展示,加强河工文化、闸口管理制度、诗词歌赋的文化长廊展示等,打造一个古河道渡口的传承现场。
周家店村南承阳谷的七级古镇,北接四河头水利遗址公园、山陕会馆、东关街,进入东昌古城。打造完成的周家店渡口可以延展古城的文旅篇幅,更新聊城的文旅内容,向3-5天微度假趋势更靠近一步。
(三)在临清,融合元运河、明运河与卫河三条水系,以及环绕其中的中洲运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设立拍摄基地和文化交流基地
聊城段运河“引汶入卫”,紧密的上下闸、减水坝、隘船闸等水利设施保证河道顺利行船,完成漕粮的运输、贡砖的北上、官盐的周转。这些在临清都有丰富的文化遗存,不仅有古老的运河河道,还有当年运河水拍打鳌头矶的记忆,元运河三道闸的痕迹也还在,明运河上的钞关的文化展示逐渐完善。
临清还有一片特别难得的中洲运河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走在这块四面环水的古城区,驻足县治遗址,从城门洞能够正常的看到街道和飘扬在这片土地的烟火气;工部营缮分司遗址和砖闸的工部税闸相印证;当我们从竹竿巷踏上石板路,走向浮口,这里的安静和陈旧让人感觉恍若进入电影的世界。
山东十大全域游目的地临清中州运河古城,立项的临清运河老街项目,还被入选2020山东重大项目库第二批优选项目名单,目标是打造集历史、文化、旅游、商业娱乐为一体的特色街区。(4)
活化利用最难的部分是如何的古为今用,保护原有的肌理,又可以让古老的文化焕发生机。在我的设想里,这一片分为居住区和非居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打造成为有运河色彩的拍摄基地,在元运河岸边设立运河文化交流基地。临清市运河文化资源厚实,京剧等戏曲资源,贡砖、哈达等非遗资源还有文艺创作资源都可以在这个地方进行创作,对外交流。运河故事这么多,还缺少电影、电视连续剧、话剧、戏曲、书画、摄影等进行演绎。
明朝宣德十年(1435年)九月沙湾、张秋运河水壅塞,运河几乎断流。直到景泰五年11月(公元1453年),徐有贞才有良策,提出沙湾治河三策:一是置造水门,以济运;二、分黄河合运河;三、挑深运河,按照永乐年间深三丈的标准。这些历史该如何讲述呢?
我是在荆门下闸认识运河专家李泉教授的,他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讲解运河上的船如何过闸和河道清淤的大挑小挑。听教授讲解,胜过翻阅史志古书。
今年去周家店船闸,我们遇到了一位姓高的老先生,介绍闸的年代叠加,闸的规制特色、闸门的开合,蓄水的过程,如何走船,月河的调节与汇入,讲的非常仔细明白,受益匪浅。
运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需要挖掘,也需要宣讲、传播。邀请文史研究人员、文化爱好者、包括运河专家、当地村民以及有历史记忆的老人们,加入讲述中国文化自信家乡篇的队伍,既是文化宣传还是文化的传承。将来可以做媒体的专栏,“口述历史”通过风格各异的讲述,把历史的碎片、中华的精神溶为溪流潺潺流进人们心田!
2、2022-01-05 09:51:15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文章:文化之窗|大运河如何穿黄(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3、《大众日报》报道:2022年7月5日,省委书记李干杰来到中央驻鲁媒体和省主要新闻单位走访调研,提出:宣传也是生产力,正能量要有大流量。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