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1·22”山体滑坡灾害处置指挥部通报,截至1月23日17时40分,共搜救出31名失联人员,均无生命体征。经专家组初步研判,此次灾害属坡顶陡崖区发生崩塌,崩塌体横宽约100米,高约60米,平均厚度约6米,方量约5万立方米。
1月23日,现场天气严寒,救援人员有序开展救援工作。雨雪导致道路湿滑,作业面狭窄,救援难度极大,如何统筹好“全力搜救失联人员”和“防范发生次生灾害”?记者做了现场采访。
1月23日清晨5时30分到7时,昭通市消防救援支队政委李飞终于睡了不到两小时。天还没亮透,风雪交加,李飞重新站到了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山体滑坡救援现场。他说:“前线救援队伍多,在现场可以及时调度救援力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抢时间!”
各支救援队伍陆续赶赴现场,目前共有省、市、县救援力量1000余人参与救援。现场投入挖机、装载机、运输救援车辆150余台(辆),搜救犬81只。如何科学调配必然的联系救援速度。
记者看到,现场采取机械作业和人工搜救相结合的方式,全力搜救失联人员。针对灾害现场塌方量较大、人员埋压较深、雪后温度较低等困难,前方指挥部将救援力量部署于5个作业面,全力以赴抢救生命。
“在赶赴救援现场的途中,我们就调取了凉水村灾前灾后的图像,初步划定重点搜索区域,从而迅速确定了埋压房屋的数量和位置。”李飞介绍,由于灾害发生在清晨6时许,当时天气严寒,绝大多数人没有出门,因此搜救人员采取了以房找人的方式搜救失联人员,一旦通过机械挖掘到房子,则改成人工方式逐屋搜寻。
除了以房找人,救援人员还采取以床找人、以衣找人的方式提升救援效率。李飞说,他们根据救援前期找到的房屋位置,划定了重点救援扇形区域。
“我们按照逐层搜索、逐层剥离,从冲击堆积物边缘向里推进的原则搜寻失联人员,科学部署救援力量。”李飞说。
除了庞大的滑坡体量,近期镇雄县的低温雨夹雪天气也给救援带来难题。“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救援效率,我们采取救援不停、人员轮休的方式,确保一线救援人员的战斗力。”赶赴镇雄县支援的曲靖市消防救援支队宣威大队的郝冠军介绍,一线小时会进行一次轮休。中国安能救援队利用挖掘机等重型机械设备做挖掘,针对现场存在的大体积块石,调用破碎锤等装备,进行液压分解破碎处置,24小时倒班作业,提高了搜救效率。
有效的轮休方式保证了救援人员的战斗力。夜幕降临,一盏盏应急照明灯点亮了救援现场的夜空,消防救援继续通过人机配合、分片搜救等方式,争分夺秒搜寻失联人员。“黄金72小时,不管白天黑夜,救援一刻都不能停。”郝冠军说。
在距离救援现场百米开外的房顶上,国家隧道应急救援中铁二局昆明队党委书记穆树元带领边坡雷达监测团队,24小时不间断对滑坡崩塌体开展实时监测。“边坡变形超过一定数值会自动提示,超过阈值则会触发警报。”穆树元和记者说,过去往往使用全站仪等设备人工测量、手动计算,耗时长不说,一旦距离过远,精度也会下降,如今依靠我国自主研发的边坡雷达监测系统,边坡监测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
“一旦边坡变动幅度超过阈值或者边坡变形突然加速,系统会自动提示,研判后我们会跟一线总指挥沟通,第一时间撤离现场救援人员。”穆树元告诉记者。
实际上,1月22日,整个崩塌体仍然时不时会有巨石坠落。23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到,由于一块巨石移动,边坡雷达监测系统第一时间捕捉到了有关数据,一线救援人员不到两分钟就完成了提前下撤。“其实还没到系统自动警报的程度,但为了以防万一,同时考虑开展一次下撤演练,所以跟前线指挥做了提醒。”穆树元说。
为避免也许会出现的二次滑坡伤害,中国安能集团也调派了工程、水文、地质专家加强预警研判,安排专职安全人员对崩塌体不间断地开展安全监测,制定了应急疏散方案,严防次生灾害。
第五届市人民政府第51次常务会议强调扛实责任筑牢根基高质高效抓好安全生产防汛抗旱防震减灾等工作
《云南日报》刊发昭通市长杨承新署名文章:铆足干劲拼经济 真抓实干促发展 奋力打造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
中央第七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向云南省转办第十七批群众信访举报件(昭通市9件)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群众信访举报转办和边督边改公开情况一览表(昭通市第六批)
杨承新调研昭通古城保护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时强调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杨承新到盐津调研时强调坚持高品质建园和高标准建校推动地方经济及教育教学高水平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