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历北方小年之际,走进郑州中铁装备专用设备生产车间,一台展翅欲飞的凿岩机器人仿佛是来自未来的“变形金刚”,让人不禁驻足。这台装备的名字是——最新款的凿岩机器人。你知道吗?这台“巨无霸”打孔能力卓越,可一人抵20人之力。作为专用设备研究院的工程师,李荣鑫正满怀自信地介绍着这台新科技成果。
在宽敞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在繁忙的生产线上马不停蹄,进行着多台隧道专用设备的总装工作,气氛充满了干劲与活力。办公室里,李荣鑫正专注地与队友们讨论三维模型,描述这台凿岩机器人的诸多优点:它的作业高度能够达到13米,经过四代技术升级,已实现了远程无人化操作。正因为如此,刚刚过去的几天,整个团队都在加班加点,因为这批设备,即将在年后远赴欧洲。
值得注意的是,李荣鑫的手机突然响起,一通电话急促打断了工作。随即,他便戴上安全帽,迅速向百米外的试验场跑去。鼓励与支持声此起彼伏,在现场,工作人员刚刚完成了一次凿岩测试。现场反馈称,设备打孔的压力参数存有不精确之处,有必要进行再调整。李荣鑫随即跟随反馈意见,详细查看测试结果,并快速调整参数。“我们需根据钻孔的岩石情况匹配最佳参数,这才是效率与安全的保障。”他坚定地说道。
李荣鑫和他的同事们如同隧道探险的先锋,为了让每一台设备变得更“聪明”且更安全,出厂前,他们要进行上百次的实验测试,确保其能够在复杂的施工环境中稳定工作。
中铁装备所在的郑州,是中国隧道专用设备产业的领航者。不仅如此,慢慢的变多的客户反馈中,都在称赞此公司的设备,其出色的质量与服务让他们倍感惊艳。2021年,中铁装备设备公司首次将13台设备出口到秘鲁,开启了这条出海之路。经过三年的发展,设备的出口额逐年攀升,预计在2024年,专用设备出口额与去年相比,将增长90%。正如中铁装备国际部副部长阴鸿亮所言:“我们的客户用过后都竖起了大拇指,不少订单纷纷主动找上门来。”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已然成为了中铁装备的核心竞争力。公司自主研发的双机互联互控系统,可以同步操控两台设备高效作业,这一重大技术创新在国际市场上处于领头羊。阴鸿亮表示,随着国内零部件逐步实现国产化,整体设备价格也得以降低,悬臂掘进机上的截齿,经过国产化,价格下降了至少40%。正因为更具性价比,中铁装备备受海外市场欢迎。
在车间中,一辆外表与房车相似的设备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李荣鑫笑着解释:“这并不是普通房车,而是智能设备的‘大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远程无人化作业。不论设备身在何处,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实时监控设备的工作状态。”在这个智能化综合管控平台上,数十台设备的性能一目了然,掌握其运作时的状态为进一步的研发和升级提供了数据支撑。
制造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年轻工程师们的努力与奉献。李荣鑫队伍的研发技术人员平均岁数仅为32岁,很多年轻人刚毕业便加入到这个高精尖的团队,李荣鑫自己也从一名新人,成长为多名“新人”的老师。尽管队伍年轻,却实力不可以小看。过去两年,他们研发的专用设备连续获得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荣誉。最近,他们又刚刚挂牌成立了河南省隧道矿山掘进支护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当夜幕降临,李荣鑫再次回到办公室,仔细调整设计参数。他的眼中透露着对未来的期望。“临近年关,你有什么新年愿望?”记者问道。他的脸上露出温暖的笑容,“能看着我们的设备顺利走出国门,跨越山海,走向世界,这就是我此刻最渴望的愿望。”
作为中国隧道设备行业的一颗璀璨明珠,中铁装备正以科学技术创新为驱动,致力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行业整体发展。长空万里,未来可期。无论是工程师李荣鑫,还是中铁装备,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中国制造扬帆远航,谱写新篇章。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