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流動的文明潤人心(現場評論·古運河新生机③)

发布时间: 2024-06-13 |   作者: 永立挖掘机

  人文景觀與運河风光交織,文明產業集群不斷釋放生机,讓人們在時代潮流中感触歷史文明魅力,喚醒文明記憶、增強文明自傲

  古運河流經江蘇時,在宿遷皂河鎮拐了個彎。龍王廟戲樓上,柳葉琴含蓄動聽,念白通俗易懂,演繹著描绘運河百姓家長裡短的經典曲目《小姑賢》。在這個南來北往的古運河碼頭,一批又一批游人商賈聽得心旌搖曳。

  時光流轉,文脈不絕。今日的龍王廟古戲樓裡,每当節假期仍有柳琴戲表演。作為大運河文明重要組成部分,柳琴戲是江蘇榜首批省級非物質文明遺產項目。近年來,當地組建了柳琴戲劇團,在傳統劇目基礎上添加現代戲,增加戲劇小品、戲曲聯唱等新元素和新形式,深受群眾歡迎。新創作的大型現代劇《古鎮酒坊》,講述了運河邊釀酒人保護民族遺產的故事,男聲嘹亮昂揚又朴實粗獷,女聲柔情綿軟且韻味深重,令人聽后撫掌叫好。穿越時空,融入時代,運河文明正在綻放新的生机。

  習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先人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明,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使用好。”在江蘇,大運河溝通水系多、覆蓋地域廣、通航裡程長、文明遺產豐富。柳琴戲的代代傳承,正是大運河江蘇段文明保護的生動縮影。對於包含運河戲曲、非遺手藝在內的大運河文明而言,隻有在發展中保護、在創新中傳承、在開放中使用,才干永葆生机、充滿生機。

  保護好運河文明,便是保存歷史見証,留住文明血脈。大運河江蘇段擁有遺產河段325公裡、遺產區7個、遺產點段28處,其间,淮安市生態文旅區正在建設的板閘遺址公園備受關注。2014年,在建設施工時,深埋地下的木樁、條石、青花瓷片等物件被發現,大運河淮安段板閘遺址由此浮出水面。文物專家認為,這一新發現對研讨運河史具有顯著價值。當地政府將土地屬性調整為文物保護用地,規劃建設一座板閘遺址展现館,修繕並展现板閘、三元宮、鈔關等文保遺址,還配套新建一條板閘老街,建成后將便於人們更好親近運河。保護為主、搶救榜首,讓運河文明要素、文明景觀、文明遺產留得住、存得好,才干強化傳承,達成古為今用的目標。

  運河文明是流動的、時代的、大眾的,需要在活態保護、傳承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創新使用。在大運河常州段,沿線散布有水利工程遺產、聚落遺產、非物質文明遺產等共計5類163項,見証了大運河在歷史不同時段的功用與空間變遷。现在,從運河畔工業文明遺存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運河五號創意街區”,招引了200多個創意團隊、3000多人次藝術家入駐,100多個創意產業項目實施,每年有超過70萬人次游客前來體驗。人文景觀與運河风光交織,文明產業集群不斷釋放生机,讓人們在時代潮流中感触歷史文明魅力,喚醒文明記憶、增強文明自傲。

  不久前,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江蘇揚州運河三灣文明生態公園正式開館,全流域、全時段、全方位地展现了大運河的宿世此生。在這裡,通過極具參與感、體驗感與互動性的活動,人們能够展開與天然、歷史、運河的對話。城市因“運”而生,文明因“運”而活,隻要我們代代守護、勇於創新,就必定能在賡續不絕的文明根脈中,創造更夸姣的日子。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