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沿著大運河 探尋千年古鎮的宿世此生

发布时间: 2024-05-29 |   作者: 永立挖掘机

  中國青年網淮安8月15日電(記者 張秋紅)8月14日,“以河為媒——沿著大運河看中國”主題採訪團來到位於江蘇省淮安市大運河畔的河下古鎮,在這座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小鎮,陈旧的街巷依昔有著舊時的繁華现象。

  河下古鎮位於淮安古城西北隅,构成于春秋晚期,是淮安古城保存最无缺的歷史街區。據了解,80%以上的民居是民國曾经的磚木結構,清代曾经的建築佔70%以上,石板路面佔90%,至今整個街區仍坚持著明清時的建築風格。

  據介紹,明清時期,朝廷特派鹽運使駐于淮安河下,主管鹽政,並分巡各鹽場。滨海各地所産的淮鹽悉数運到河下,經檢驗抽稅後再分運各地銷售。因而,河下當時是淮安的重要商埠。運河文明是推動河下古鎮發展的重要本源,鹽業文明是促進古鎮發展的深邃源泉。

  據記載,當年河下有108條街巷、44座橋梁、102處園林、63座牌坊、55座祠廟。河下每一條街巷,每一座橋梁,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説,有著深沉的文明底蘊。

  近年來,淮安實施河下古鎮保護性開發,建成了“河湖相間、兩街一坊”連片景區。依託古運河和蕭湖天然水景,在古鎮北側疏竣長約1300米的老市河,引運河之水經老市河和城河入蕭湖,實現古鎮四水環繞的水鄉風貌。

  運河之水不僅滋養了河下古鎮,也抚育了一批歷史人物。據介紹,河下是全國罕見的進士鎮,僅明清兩朝就誕生了67名進士、123名舉人、12名翰林、140名貢生,且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齊全”。

  河下歷代名人輩出,有漢賦我们枚乘、枚皋,巾幗抗金名將梁紅玉,經學大學閻若璩,彈詞作家邱心如,帝師宰相汪廷珍,抗倭狀元沈坤,更有四大名著之一《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

  现在,在河下古鎮,沈坤狀元府等景區成為遊客熱門的打卡地。沈坤狀元府由狀元樓、老宅區、習武區、向學區、園林區和紀念區六部分組成。六大區域各具特征,狀元樓古樸高雅;沈家老宅盡顯江南民居青磚黛瓦、雅素明凈特征;習武區再現了練武布陣之壯觀;向學區是沈家的私塾,沈氏的後代在此承受啟蒙;園林區寫意山水、曲徑通幽;紀念區為沈家祠堂,供奉著沈家曾祖五服內的先人牌位。

  河下交通的便当和經濟的發達,招引了八方巨贾,使之迅速成為明清僑民商賈的聚居地。人聚則商興,因而,在河下誕生了许多特征老字號。現今的河下湖鎮,由一條約5公里的石板街貫穿組成,沿街踏行,一座座百年老字號,在造型獨特高雅的燈籠、店旗、老牌子的映襯下,重現千年古鎮旧日的繁華與古樸。

  “文樓”是這條街上的百年老字號,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登臨文樓,可觀賞湖光水色,常為文人學士聚會之所,故由此得名。文樓飯店歷經二百年,以神韻傳奇的飲食文明獨佔鰲頭,現已成為古城正宗“淮揚美食”的形象品牌。

  淮安茶馓是淮安当地土特産之翼,淮安茶馓製作始於唐代,興于清代。清咸豐五年,茶馓名師岳文長改進了茶馓制法,其茶馓作工細如線,環環相扣,絲絲相連。现在,在河下古鎮,“岳家茶馓“仍是最具代表性的百年老店,行人、遊客紛紛駐足品嘗。

  這座煙雨芳華映衬下的古城,趟過幾千年的歷史長河,積澱出现在模樣的古鎮河下,旧日的繁華仍然輝映著這座擁有深沉文明底蘊的“進士之鄉”。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