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条生产线类商用车!亲睹日野古河工厂革新

发布时间: 2024-05-13 |   作者: 永立挖掘机

  这家在日本商用车行业排名第一的企业,广汽日野的合资方——日野自动车株式会社做到了。

  在日本日野古河新工厂内的一条生产线上,生产的商用车型种类超过3800种,既有厢式重卡、牵引车又有中卡,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11月11-17日,方得网应邀参加“广汽日野大客户日本日野品牌价值研修之旅”,有幸见证了百年企业日野汽车高水准制造的全生产过程。

  从事商用车行业的人都知道,由于商用车品类的复杂化及工时不同,工厂很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完全不一样的商用车。那么,在日本的日野古河新工厂内,怎么来实现了在同一条生产线多类车型?

  日野古河工厂厂长川浪表示,古河工厂能实现“少量多品种”的生产,是通过两个手段来实现制造改革的,“一是模块化;二是生产•供应体系的再构建”。

  在同一条生产线多类车型的制造,关键离不开“模块化”的变革。川浪表示,在车辆生产的全部过程中,日野将传统的“车辆单位”转换成“模块单位”,首先是根据市场需求进行模块研发,再通过各模块的组合来应对各种客户需求。

  简单来说,日野是将传统的汽车制造从零部件组合方式,变革升级为模块化组合方式。“如果以零部件组合方式,在生产3800多类车型中会涉及到2万多个零部件,这就完全没办法放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而在模块化的生产模式中,只需要涉及到2000个左右的模块化零部件,可以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完成生产。” 川浪介绍。

  目前,日野的模块化零部件包括了驾驶室模块、发动机模块、FR悬架模块、燃料箱模块、辅机模块、缓冲器模块等大模块及众多小型模块,每类模块标识了不同的颜色,这能确保生产线上的工人不会装错。“在模块生产方式中,产品研发的效率化提升20%,零部件各类控制提升20%。”川浪表示。

  此外,日野还将把零部件分为两类采购模式:一是核心零部件(基础件、通用件),在日本国内集中生产;二是周边零部件(根据客户要求定制的),多在当地采购。这样的采购模式使零部件的供给周期缩短了70%。

  除了生产模式全新改革外,日野还通过“生产•供应体系的再构建”来实现“少量多品种”的生产。

  尽管这种模块化生产方式很先进,但为什么日野不走“多量少品种”的传统生产方式,而要解决“少量多品种”的生产要求?这还要从其发展历程说起。

  日野是日本丰田集团的成员之一,在日本的中重型柴油卡车制造领域中占据着领导地位,在东南亚等市场占有优势地位,其公司生产的第一辆汽车是1913年的TGE“A-Type”卡车,从事商用车行业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不过,随着近年业务量扩大,日野原有生产体制受到挑战。2007年,日野的海外销量首次超过本土市场销量,且此后十年的海外销量比重不断加大,甚至近五年的海外销量占比达到2/3,而不断增长的海外销量带来了“多品种少量化”的产品需求。“根据客户的业务种类及用途不同,其需求也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升级生产线以精准应对客户需求。”川浪解释。

  据了解,古河工厂建于2009年,之前是日野KD包装出货的“大仓库”,为了新的生产需求来做了重建。川浪表示,“目前,古河工厂成为大中型车辆的母工厂,占地面积为85万平方米,两班制年产能达到4.5万辆,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混装重卡、中卡等产品。”

  在全新古河工厂,一间南北300米、东西200米的组装车间内,一条共用装配线两侧放置着驾驶室、发动机、车架及车桥等模块,机械手按车辆需求装配上对应的模块零部件(生产环节则大量使用机械手),每天要组装出卡车180辆。“工厂的模块配线可解决车型不同造成的工时差,通过共用一条生产线达到集约化、混流化,这使生产周期及生产空间均可减少30%。”川浪说。

  除了革新生产线及先进生产技术外,古河工厂还做到“3个有益于”:有益于地域、有益于环境、有益于劳动人员。“古河工厂的目标是实现日野最适宜商用车的制造,成为在世界上可引以为傲的卡车生产工厂,成为客户、地域、员工所喜爱的工厂。”川浪这样描述古河工厂的终极目标。

  变则通,通则久。作为百年汽车制造者,日野在时代变化浪潮中,敢于突破已有的优势,懂得思变寻找新的出路,这或许正是其能屹立行业百年不倒的原因所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返回列表